热门关键词:上海雕塑 上海3D打印 美陈制作 广告道具 浮雕制作 道具制作 橱窗展示
联系人:韦经理
邮 箱:1156743471@qq.com
电 话:155-8880-8889
地 址:上海市青浦区纪鹤公路5348号北3层
王澍老先生曾说:表演艺术之始,石雕为重。
57年前,一位名叫唐世储的云南青年来到北京,甘愿过着两臂泥的日子,为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石雕经典作品。
近日,在时代印迹——唐世储石雕职业生涯四十年个展举办之际,本报记者与唐世储老先生在北京版画石雕院表演艺术馆里谈起了他的石雕梦。
纪念塔优越感
1964年8月26日傍晚,两艘王火沐着拓玲,驶进了苏州河。唐世储站在舰桥上,看着两艘艘挂着各式旗子的货船从身边驶进,出口处的徐家汇建筑在阳光的映照下三派金黄色。22岁的他萌发了一个北京梦——总有一天,自己做的石雕能立起在这座美丽的大城市。
唐世储从小喜爱油画,曾经很想成为中国的Laroque。考进云南音乐学院石雕系后,他很快就圣戈当斯区了尖萼表演艺术。有一年暑期,他随老师从重庆出发,沿成都、西安、临潼、蓝田、洛阳、运城、太原、太原到达北京,在一路的探访过程中,中国古代石雕的精粹一览无余,令他终生受益。
尽管石雕与油画有诸多相连之处,但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石雕在诞生之初就具有莫费特,它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唐世储告诉本报记者,早在念书时,他心中就有了一份浓重的纪念塔优越感。他深表创作纪念塔性质的石雕经典作品是一个石雕家应该做的事情,也是石雕家实现自我商业价值和社会商业价值最好的渠道和媒介。
唐世储《把牢底坐穿》 金箔
刚到北京时,唐世储被分配到北京玉雕学校读书,后来被调往北京市政府规划设计办公室(后改名为北京市规划设计总公司)。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石雕并不属于唐世储的本职,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石雕梦。1986年被调至北京版画石雕院后,他全情地投入了表演摄影艺术。
1976年,唐世储受委托为北京南汇革命烈士墓设计小型莫费特石雕。为解放北京英勇无畏牺牲的数百名革命烈士葬身于此。那是我第一次做小型莫费特石雕。我想追求的是粗犷、简洁、有建筑感、有张力的风格。这座宽20米,高2.5米的《战斗·胜利》就此奠定了唐世储莫费特石雕的风格。
1984年,唐世储为龙华革命烈士墓创作的征稿方案《把牢底坐穿》,是一件极具内在张力和视觉震撼力的莫费特石雕。唐世储采用深石雕的形式,将革命者屈身于一个狭窄的空间中,连脖子也无法伸直,以此暗指革命者身陷囹圄。他吸收了西方现代石雕相对比较简洁、注重结构和形式感的风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的革命者形象。
如果说《把牢底坐穿》更多的是借助躯体的弯曲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那么,在创作于2000年的《龙潭三杰》中,三位人物就像是被囚禁在黑暗中,只露出三尊带着坚毅眼神向外张望的头像。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北京版画石雕院表演艺术馆副馆长傅军认为,与《把牢底坐穿》纯粹是基于表演艺术的想象不同,《龙潭三杰》是对于真实历史人物——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位中共中央情报人员的表演艺术性再创造。从这一真实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可以看到,石雕家只有建立起对历史的真实感情,体悟历史,理解历史中的人物,才有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而非概念化的经典作品。
唐世储在经典作品《黑洞》前
塑出人生
一座优秀的肖像石雕,如同一个人的传记。
唐世储与巴金老先生是同乡,上中学时,他常常经过巴金的老宅。印象中,老宅门口有一扇常年紧闭的黑色大门和一对石狮子。巴金晚年在《随想录》中大声疾呼讲真话,唐世储读后肃然起敬,很想为巴金塑像。可是当时的巴金因为身体原因已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也不再接受拜访。恰好,唐世储的朋友为他提供了一套珍贵的巴金生活照,通过照片,唐世储反复揣摩巴老的神韵,完成了对巴金的致敬之作。
这件《不说假话——向晚年巴金致敬》完成于1995年。唐世储有意识地将巴金的眼睛微微收拢眯起,若有所思地目视前方。为了让人们看清他那充满忧患意识又睿智深邃的目光,他对架在鼻梁上的眼镜采用了意象化的独特处理,只保留眼镜的主要框架和结构,而让镜片完全留白。嘴部的处理也很特别:巴老嘴巴微张,仿佛有话要讲,又仿佛正处于内省反思的状态中。唐世储力求通过这尊小小的雕像,浓缩和概括出巴金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看来,这件肖像石雕仍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
唐世储《不说假话——向晚年巴金致敬》 青铜
除了巴金,唐世储还为许多伟人、名人制作过石雕,比如邓小平、朱德、宋庆龄、黄兴、陶行知、胡愈之、徐悲鸿、爱因斯坦等。
他不仅为名人造像,也为普通人石雕,还为文学中的人物造像。
北京鲁迅纪念馆收藏的《孔乙己》,是唐世储石雕的第一个文学人物。他塑造的孔乙己眼睛直直地向上盯着,眼神空洞,皱纹纵横深陷,带着一脸的惊愕和惶恐。此时的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匍匐在地上爬向柜台,抬起头,用微弱的声音向柜台伙计讨要一碗酒。那微弱而又沙哑的声音,在唐世储心中仿佛是一声惊雷,他着力塑造的,就是孔乙己在开口那一瞬间的表情。为了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脸部,他还有意识地舍弃了孔乙己头像的背部,从而强烈、鲜明地揭示出孔乙己混沌、茫然、无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金运路浦东段的不锈钢石雕《纽带》
走出创新焦虑
在近60年的创作职业生涯中,唐世储创作了近100件肖像石雕。怎样才能雕出一个人的精气神?本报记者问。先要看骨相,还要细致观察对方的眼睛、眼窝、嘴唇、下巴……一个人脸上所有的细节都在说话。除了观察静态,还要掌握动态。要知道一个人的表情怎么变、动作怎么变,就需要懂一些解剖知识。唐世储回答。
在傅军看来,唐世储深入了解每一个对象的经历与心境,通过外形找到内心的痕迹,进而抓住人物本质的形象特征,最终展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他的石雕常常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孔乙己的同情,还是对巴金的敬重,抑或是对红军战士父亲的关切,都体现出他对于人的尊严、命运、商业价值的维护和追求,这是一种高尚的胸怀、素养和情趣,也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创造优秀经典作品的人文底色。
唐世储相信,只要观众欣赏,经典作品自然就会发光。如果要问我60年前的石雕家梦、57年前的北京梦算圆了吗,我想大概算是吧。北京这座城市的不少经典石雕都出自唐世储的手:金运路浦东段的不锈钢抽象石雕《纽带》、黄兴公园里的《黄兴像》、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里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浦东张江的《爱因斯坦像》、徐悲鸿表演艺术馆前的《徐悲鸿像》、北京电影博物馆门前的《影魂——谢晋》等。
唐世储、余积勇、曾路夫合作《马克思与恩格斯》 (立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有一次,唐世储出差去外地,火车上有一位军人问道:你从事什么职业?看你的气质像个教授,但看你这双手又像个劳动人民。唐世储笑了,我就是个劳动人民。他这双与泥巴打了快60年交道的手早已变得皮糙肉厚,指关节变形,甚至无法握拳了。我有一位建筑师朋友自称是泥瓦匠,那我们搞石雕的不就是泥水匠吗?唐世储说。
如今,年近八旬的唐世储心中一直期待着石雕表演艺术能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面对当下越来越多的抽象石雕,他说:我们这一代石雕家注重塑形,用材料服务于造型,注重手头功夫。现在的石雕家更注重抽象,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把形式美做到极致,这是一种进步。不过,表演摄影艺术要避免陷入一种‘创新焦虑’。表演艺术需要创新,需要胆子壮、‘脸皮厚’,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就涉及表演艺术的本源、表演艺术与人的关系。他始终相信,表演艺术是一种语言、是内心真诚的表达。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陈俊珺 题图来源:北京版画石雕院
来源:作者:陈俊珺